首頁 > 中紡聯 > 領導講話 > 正文 
 
  孫瑞哲: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
——孫瑞哲會長在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的講話
2022-12-28
分享至:

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

孫瑞哲

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2022年12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很高興和大家相聚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本屆大會被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納入2022年度紡織行業“優供給促升級”系列活動,成功落址千年古縣高陽。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文旅部非遺司的指導,對河北省工信廳、保定市人民政府、高陽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及大會工作人員致以誠摯敬意。

  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行業在非遺工作領域有了長足進步。在摸清行業非遺資源的基礎上,行業在促進紡織非遺的現代設計價值轉換、人才隊伍的傳承與培養、促進非遺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構筑行業傳播平臺、引領現代時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全國上下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紡織行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做出有力的探索、先鋒的表率與突出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并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紡織非遺工作指明了方向。鑒于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分布在縣鄉鎮村區域,本屆大會將主題定位為:“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目的是結合國家促進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任務,深入探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促進紡織非遺與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互為依存、同頻共振、共同提振,助力鄉村振興,加快紡織非遺的系統性保護,為城鄉人民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圍繞大會主題,我重點講兩個方面問題,供大家參考。

  第一,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必要性

  一是發展特色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使命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具體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紡織非遺工作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需要建立城鄉雙向聯動產業鏈、價值鏈,把鄉村紡織非遺資源與城市現代紡織產業與市場轉化機制互動起來,形成以城帶鄉、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格局;需要建立鄉村紡織非遺資源在地化產業鏈供應鏈、傳統文化傳承鏈,滿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只有這兩方面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雙向激活、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展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紡織非遺的力量。

  二是傳承中華文化、維系鄉土鄉情的必然選擇。紡織非遺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來自于幾千年農業文化和鄉村文明的傳承發展,離不開鄉土文化和民間智慧的守望認同。透過紡織非遺可以探知其鄉村發源地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民俗匠心、要素稟賦等自然與文化生態;還能感受作為紡織非遺重要載體的傳統手工業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與城鄉共同依存、同頻共振的地域與經濟生態。在當代經濟與社會高度發達的背景下,依然存在著城市與鄉村以及貧富的差別,存在著文化領域傳統與現代如何共存相鑒而不相互排斥的融合需求。由于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力,社會與城鄉各界投入熱情,非遺傳承發展已超越文化和行業自身范疇,賦予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屬性,使得我們能夠把紡織非遺的當下與未來,置于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構建中,尋求她的新生命空間。

  三是活化非遺資源、重塑產業優勢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為紡織非遺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實踐層面看,近些年紡織非遺工作大有作為,“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發展理念在紡織領域落地開花。具體表現在:在人才培養方面,許多紡織類高校都參與了文旅部、教育部、財政部非遺人才培訓行動計劃,提高城鄉非遺傳承人的綜合素質;在時尚設計領域,紡染織繡印傳統工藝和民族文化元素被設計師全方位運用,呈現并靈動于國內外的時尚舞臺,在現代時尚語境下生動傳播國內各民族的紡織非遺文化;在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方面,鄉村紡織非遺工坊茁壯成長,生產性保護的規模以上企業嶄露頭角,紡織非遺產品線上線下零售平臺與展會贏得消費者好評,各類紡織非遺工藝品進入尋常百姓生活,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正在形成對紡織傳統工藝及服飾文化的熱愛和偏好。

  同時應該看到,在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下,特別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我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準,對社會與經濟貢獻日益擴大。而以傳統技藝與民俗(紡、染、織、繡、印及民族服飾)為主體的紡織非遺產業,傳承鏈條不完整,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擁有紡織非遺資源的縣鄉鎮村還沒有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在體量和效率方面落后于現代紡織產業發展,兩者之間發展匹配度、融合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度相差較遠。為此,我們需要遵循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的方向,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思維與規則,結合行業非遺工作的要求與特點,探索科學可行的紡織非遺健康發展、平衡發展與協調發展。

  第二,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關鍵路徑

  立足新的發展起點,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不僅在于主張之新、價值之新,更在于城、鄉、產三者融合發展的路徑之新,在于“營造生態圈、形成新格局、共享新未來”的氣象之新。為此,我們需要在四個維度加以構建與推進:

  一是建設非遺產業生態。在各級政府支持和非遺傳承人奮斗努力下,近些年在廣大鄉鎮村寨和民族地區形成眾多紡織非遺手工坊、合作社、小微企業,為當地扶貧就業、文旅融合、文化交流等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也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不高、布局分散、產業鏈不完整、產品設計研發創新不足、銷售渠道不暢、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困擾著紡織非遺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可行性途徑:一是選擇有發展潛力、獨特技藝和大師資源的手工坊、合作社,借鑒國家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培育“專精特新”示范以點帶面,增強鄉鎮村寨紡織非遺產業整體實力;二是在紡織非遺資源密集和初具區域影響力的鄉鎮,建立非遺特色產業集聚區或特色小鎮,提供資金信貸、設計創新、生活服務、商業轉化等三次產業服務;三是培育和引進產業帶頭人和運營人才,提供設計、經營、技術、工藝、環保、電商等服務保障,將“科技、時尚、綠色”真正融入并成為鄉村紡織非遺產業的生態標識。

  二是形成安居樂業生態。紡織非遺是歷史、文化、民俗與民間生活美學的多樣性統一。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保留清新淳樸、青山綠水、祥和舒適、田園牧歌的生態環境,也需要創造現代的交通設施、通訊網絡、休閑康養宜居的條件。但從現實情況看,尤其是少數民族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村容寨貌、民宅整體規劃、舊屋改造翻新、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道路網絡等方面,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和短板。構建安居樂業的生態,重點在于,一是以人居環境整治為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村道改造、自來水管網改造、排洪渠、污水處理工程等,切實提高鄉村基礎硬件設施水平。二是依托區域內特色的非遺資源沉淀,規劃文化特色定位,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和景觀打造、田園步道鋪設、農房品質優化、村莊風貌整理等措施,全面深化“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內容,吸引外來都市創業者“上山下鄉”,引導非遺產業鏈供應鏈向鄉村轉移的趨勢。三是調動群眾傳承非遺技藝,順應鄉土人才成長規律,挖掘培育鄉村各類技能人才,分類分層精準施策,設立一批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激發鄉村工匠內生動力,促進技能鄉村建設。

  三是維系鄉土文化生態。紡織非遺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多樣性,構成了鄉土文化的“根”和“魂”,有利于不斷強化共居者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凝聚,形成獨特的美學識別,完成紡織文明的薪火相傳,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實施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好鄉土文化“根”和“魂”的力量,做好復興鄉村文化這篇大文章。重點在于:一是要以新品牌重塑紡織非遺的藝術感召力,打造具有符號意義的紡織非遺品牌與時尚活動平臺,形成鄉土文化品牌建設體系的聚合效應。二是要以新消費重塑紡織非遺的市場感召力,通過深度挖掘鄉村紡織非遺文化內涵和技藝特征,開發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鄉村氣息而又不失現代風味的特色紡織非遺產品,加速主題IP孵化。三是要以新科技重塑紡織非遺的場景感召力,基于數字經濟與消費文化的新變遷,通過數字新媒介,構建紡織非遺數字新社區,打造“元宇宙”空間場景與鄉土文化生態的虛實交融與和諧共生。

  四是實現共同富裕生態。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從產業生態、宜居生態、鄉土文化生態等方面去發力,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共同富裕,紡織行業也能從中汲取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精髓養料,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和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是利國、利民、利行業的大局大事。重點在于:一是堅持生態立業、生態強業、生態富業,把生態作為紡織非遺復興的生產力,推動紡織非遺生態產品的綠色致富,探索以紡織非遺為主題元素的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綠色康養等興業富民多元業態。二是開展紡織非遺職業技能專項培訓,結合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結合鄉村工匠培育,對參加教育培訓的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給予實質性的幫扶政策。三是遵循共同富裕的人本邏輯,實施“志智雙扶”,以紡織非遺為切入點,對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做創造性的重組,帶動群眾家門口創業,激活鄉村非遺事業的內生動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紡聯未來將做出持續努力,與有志于促進非遺領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開展積極合作,投入行業資源、開展試點探索;同時也誠摯希望業內外的傳承人、企業家、設計師、投資人、品牌商、渠道商、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地方協會、社會相關機構、國際同行,為共同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而努力奮斗。

  同志們、朋友們,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關乎古老紡織技藝在新消費中的豁然開朗,關乎美麗鄉村建設在新生活中的璀璨綻放,關乎中國城鄉融合在新格局中的交相輝映。未來,我們要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遵循和組合產業邏輯、市場規律與文化語法,在神州大地書寫錦繡文章。

  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這篇錦繡文章的書寫者、見證者與鑒賞者!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聲明:凡于本網文章前標有“CTEI網訊”之文章即表示為本網原創、編譯、第一信息源、第一媒體合作方等,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注文章來源自“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www.ctei.cn”,本網保留法律權利。
相關文章
 
  更多>
  更多>
11_副本.jpg
共謀良策,共話發展!
08.jpg
開局之年 第十七屆中
000.jpg
綠色低碳為這些榜樣點
sy.png
晨光紫 生命之愈
sy.png
第二十六屆巴黎展啟幕
20230118CTEI新春賀圖.jpg
祝業界同仁兔年新春快

合作媒體:《紡織服裝周刊》 《家紡時代》 《中國紡織》 《中國經濟網》

©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京ICP備11016217號-29

業務咨詢: ctei@cntac.org.cn

甘肃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