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紡聯 > 領導講話 > 正文 
 
  孫瑞哲:堅定信心,穩中求進,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孫瑞哲會長在2022年中國紡織大會上的講話
2022-12-29
分享至:


堅定信心,穩中求進,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2年12月29日


  2022年極不平凡,是分界線、轉折點。

  過去一年里,經歷過新冠疫情的空前沖擊、地緣政治的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外部環境風高浪急,各種風險挑戰遠超預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風險與挑戰,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以韌性與耐心、堅定與果斷,跨越重重峰巒,逆風翻盤,挺過了最困難時刻,迎來抗擊疫情、復蘇經濟的重大轉變。

  轉變不只體現在發展之機,更體現在恒久之勢。

  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圖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這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光明前景、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建功立業,我們需要堅定信心、砥礪奮進。守初心,以人民為中心,不斷破解社會主要矛盾,在行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穩步推進共同富裕;樹勇氣,“不信東風喚不回”,敢于斗爭、敢于突破、敢于勝利,打開行業發展新局面。

  一、行業工作卓有成效,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今年以來,受需求不足等超預期因素影響,行業發展面臨壓力。1~10月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減少0.9%;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為10414億元,同比減少4.4%;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利潤1471.8億元,同比減少25.7%。中國紡織全行業攻堅克難,保持了行業發展的整體平穩,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的表現。

  從規模優勢看,1~10月全國3.5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071.4億元,同比增長1.7%。線上渠道銷售回升,全國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3%,增速較前三季度加快0.6個百分點。

  從競爭能力看,1~11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76.3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紡織品出口1369.3億美元,同比增長4.7%;服裝出口1607億美元,同比增長4.3%。今年以來我國對東盟出口紡織品服裝增速始終保持在20%以上。

  從結構調整看,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以及產業布局優化需求得到釋放,紡織行業投資實現較快增長。1~10月紡織業、服裝業、化纖業投資增速分別為6.0%、28.4%、27.0%。

  行業的發展在穩定經濟發展、平衡國際收支、創造就業空間、促進民生改善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國民經濟中的穩定器壓艙石。

  面對行業發展壓力,中國紡聯積極作為,相關工作有力保障和推動了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中國紡聯順利完成新一屆理事會選舉。以國資委黨委巡視工作為契機,以巡視整改促進整個中國紡聯系統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組織機構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國紡聯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來落實,以務實服務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行業落實到位。

  (一)問題導向,統籌當前與長遠,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紡聯不斷完善對行業重點數據的監測統計,圍繞重點問題開展調研,反映行業運行狀況、市場輿情及商務信息。配合政府部門制定發布《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圍繞國際貿易形勢、雙碳與綠色發展、區域與集群建設,工業設計、品牌發展,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等行業重要關切開展項目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有力支持了政府決策、行業服務和企業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中國紡聯協助紡織行業代表委員形成提案材料。其中,《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戰略基礎能力建設的建議》和《關于推動國產高性能纖維材料發展與應用的建議》兩項提案,被全國人大定為全國重點提案責成辦理。

  在抗擊新冠疫情緊要時刻,中國紡聯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對重點企業、集群和專業市場進行調研,及時反饋行業訴求,爭取產業政策扶持,幫助企業渡過階段性困境,確保行業平穩發展。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中國紡聯系統總結新時代十年紡織行業的發展成就與經驗,通過多種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啟航新征程。中國紡聯第一時間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職工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展開系統研究將行業的認識和行動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

  (二)市場為先,銜接國內與國際,融入新發展格局

  以內需體系構建為重點,推動消費潛力釋放與市場復蘇。配合工信部開展2022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系列活動,有效提振了產業信心。深化產品開發服務,以優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開展了2022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評定工作,66家獲獎企業在流行趨勢研究、時尚創意設計、數字化轉型、低碳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帶動引領作用。通過多種活動載體,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對接。面對疫情沖擊,中國紡聯攻堅克難,深化專業市場服務,引導培育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特色活動、區域展會的舉辦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

  鏈接國際資源,開拓海外市場。堅持精準匹配,幫助企業收獲新訂單、開拓新市場。成功舉辦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紐約展和巴黎展、法蘭克福展和巴西圣保羅國際紡織服裝采購展等海外展會。深化研究,幫助企業把握新的貿易規則和投資機遇,做好RCEP專題培訓。中國紡聯以紡織國際產能合作企業聯盟為工作抓手,不斷升級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及時了解海外重點區域情況、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對接和咨詢服務。充分利用瀾湄對話機制、中非紡織業合作平臺等,開拓國際資源。跟蹤企業海外項目發展動向,建立投資項目監測數據庫。

  (三)系統推進,平衡安全與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面對疫情與國際形勢影響,中國紡聯多渠道提供服務,幫助受影響企業盡早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平穩運行。舉辦多場企業家云端線上交流活動,了解訴求、為企業出謀劃策。加大公共服務平臺對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開展行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入庫申報工作。推動產融合作,促進企業與資本對接。舉辦紡織服裝專場校企招聘會、大中城市和產業集群專場招聘,推動行業人才資源的供需匹配。

  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國際環境。強化宣傳引導,推動社會層面對紡織行業的認知重啟。通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國日報》(China Daily)及專業媒體等渠道介紹行業發展,在社會上引發積極反響。中國紡聯始終堅持維護產業發展的正當利益,發表聲明堅決反對美國所謂“涉疆法案”,持續跟進進展,配合政府部門做好應對工作。在國際紡聯等平臺上,表明立場,增進世界對中國紡織的了解,推動全球紡織產業打造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通過世界布商大會、國際毛紡大會、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等平臺發出行業聲音,促進務實合作。

  (四)創新驅動,聚焦科技與人才,構筑產業戰略支撐體系

  持續推動關鍵技術突破。引導行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為牽引,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推動行業核心關鍵技術協同攻關。2022年,紡織行業共有8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強化行業科技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舉辦學術會議、技術論壇等活動,依托技術創新聯盟、產品創新聯盟、協同創新聯合體、創新示范基地等工作,促進技術研發、合作、轉化與推廣。持續開展行業科技獎勵和優秀專利的評選活動。圍繞重點領域,統籌推進紡織標準的制修訂工作。2022年制定并發布國家標準29項,行業標準105項,中國紡聯團體標準44項。

  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穩步推進。中國紡聯在全行業積極弘揚“夢桃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舉辦了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發行《中國紡織勞模大典》(2021)。聚焦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改革、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修訂。組織推薦參評2022年第五屆“杰出工程師獎”、第十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等,向人社部申報了3個職業的國家二類競賽項目。推進社會責任,保護勞動者權益。成立“中國(埃塞)紡織輕工企業可持續發展聯盟”。亞洲地區可持續紡織網絡(STAR Network)獲得首屆“國際紡聯國際合作獎”。

  (五)價值引領,激發活力與潛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提升設計與品牌引領能力。研究發布色彩、纖維、紗線、面料、服裝、家紡等流行趨勢。舉辦中國國際時裝周、各類設計大賽等活動,發掘和培育中國設計力量。舉辦首屆中國時尚產業工業設計大會與首屆中國時尚產業工業設計展,探索工業設計驅動產業升級的新可能。完成第三批中國紡織行業工業設計中心的評定以及第一批(2018年)和第二批(2020年)設計中心的復核工作。舉辦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推動紡織非遺創新轉化與發展。持續深化品牌研究、競爭力評價、品牌培育和推廣。建立區域品牌競爭力評價體系,組織開展評價提升工作。舉辦2021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大會。

  提升數字與綠色引領能力。推進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建設,發布了《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推動行業智能制造、智慧設計、智慧營銷創新發展,行業綠色發展的理論、方法、工具不斷豐富。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紡織綠色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工具和數據庫開發工作有序推進。開展減排路徑研究,確定溫室氣體排放關鍵工序及減排技術。推動氣候創新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持續開展行業綠色工廠示范企業培育工作。

  (六)協調發展,聯動產業與區域,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將產業發展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打造產業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深化集群服務工作,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

  完成對全國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的第五次復查工作。舉辦2022年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2022年新加入試點共建的有9個產業集群地區,截至12月8日,與中國紡聯建立試點共建關系的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區共計202個,其中包括31個產業基地市,73個特色名城,98個特色名鎮。

  通過調研、項目合作、規劃等形式,加強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引導。強化優勢,繼續培育發展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以項目、會議、展會等活動為載體,引導中西部、東北部、邊疆省份根據資源稟賦承接產業轉移。2022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等活動的舉辦,推動了相關地區產業的發展。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二、堅定信心、發現機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新局

  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脆弱性明顯增強。地緣政治沖突持續深化,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呈現高震蕩、低增長特征。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等機構均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低于2022年。全球債務風險不斷累積。《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升至254%。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正在形成產業發展的現實壓力。面對挑戰,我們要做堅定的樂觀主義者,在冷遇里看到機遇,在挫折中完成轉折。

  (一)把握市場洗牌中蘊含的集約化發展機遇

  今年以來,受需求萎縮、成本攀升、流通不暢等多重因素影響,全球范圍內市場主體的資產負債表普遍承壓,很多企業面臨生存考驗。《2022年全球企業破產報告》預計,全球企業破產率將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回升10%和14%。今年二季度,英國企業破產數量已經達到了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市場的快速洗牌,某種程度上為企業全球范圍整合優質資源創造了條件。貝恩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并購交易額可能達到4.7萬億美元,成為有記錄以來交易量第二高的一年。全球市場的開放化發展也為產業資源的流通和整合創造了條件。經合組織發布的制造業FDI限制指數顯示,近年來各國制造業FDI限制指數不斷下降,經合組織國家和非經合組織國家的FDI限制指數平均水平分別從2010年的0.018、0.069下降至2020年的0.017、0.050。不少企業在今年進行了并購與整合,如李寧控股英國百年鞋履品牌Clarks;恒申控股集團通過收購安科羅,進一步拓寬了產業鏈條。另一方面,大浪淘沙,一些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挺過危機之后,也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與發展空間。要練好內功,做強優勢,以關鍵性投資布局,把握市場洗牌下的集約化發展機遇。

  (二)把握消費低迷環境下品牌成長的機遇

  全球不平等狀況出現數十年來的首次上升,最富有的1%人口在世界總財富中所占的份額已從2020年的44%上升到2021年的46%。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人均實際月工資下降0.9%,是本世紀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新冠疫情歷史性地擴大了全球貧富差距,顯著削弱了全球消費能力與消費信心,中端消費市場受到明顯擠壓。從“雙11”快遞包裹的大幅下降,到歐洲經歷2007年以來最低迷的圣誕購物季,都在傳遞市場寒意。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需求不足固然是當前面臨的嚴峻問題,但對性價比的高度關注,也為物美價廉的中國品牌打動消費者特別是中產階層提供了契機。如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自9月登陸北美以來,不到50天就登上美國App Store免費購物應用榜首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內需市場也為品牌發展提供了戰略縱深,2021年中國農村只有20%高收入階層的收入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麥肯錫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個人消費規模將達到65.3萬億元,其中超66%的增長將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縣鄉市場,持續升級的下沉市場成為培育用戶信任的沃土。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市場短期分化與長期升級的時間窗口,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品牌發展。

  (三)把握產業格局調整中多元化布局的機遇

  截至2022年,全球已有超過350項區域貿易協定落地生效。全球供應鏈的本土化、區域化、多元化趨勢不斷增強。美國時尚產業協會調研顯示,2022年,有53.1%的受訪美國紡織服裝企業采購地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高于2021年的36.6%和2020年的42.1%。原有合作體系的改變雖然增添了不確定性,但也為行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合作可能。RCEP協定生效大幅降低了亞太區域內的貿易投資壁壘,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阿拉伯國家、東盟、非洲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正成為產業合作和市場開拓的廣闊藍海。聯合國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非洲大約有1.5億家庭收入超過5000美元,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將一半以上收入用于自由支配;TikTok上穆斯林#muslim熱門標簽,累計播放量超過600多億次。我們要適應全球產業分工的調整,加快構建更加緊密、高效、互利共贏的產業合作體系,以全球產業服務全球市場。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行業發展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時勢所在。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蘊含著將人口優勢進一步轉變為發展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巨大潛力;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區域差距是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夯實著產業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涵養著文化創新勢能;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未來和長遠角度構建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與全新優勢;推進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內外循環的有效銜接中形成著產業全球發展的格局。

  近期,國家層面適時調整疫情防控相關措施,按下了經濟復蘇的“快進鍵”。12月,摩根士丹利調高對中國股市的評級;高盛最新預測,中國GDP增速將從今年的3.0%加速至明年的4.5%。高配中國、看漲中國正成為資本市場的普遍情緒。圍繞穩定經濟、發展經濟,國家出臺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投資消費提供戰略指引。行業已經挺過最困難時刻,浙江、江蘇、四川等多地行業企業包機組團出海,彰顯的正是企業的活力與對未來的信心。

  面向未來,我們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內外環境的新特征、新變化,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乘風破浪,勇開新局。

  三、把握重點,系統推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當前,中國紡織工業已由高速增長階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鋪天蓋地到頂天立地,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順應客觀規律、重點發力。

  (一)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要素投入與效率提升是經濟增長的兩大來源。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決定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要以創新驅動要素升級、結構優化和規則調整,形成高效能、高品質、高責任、低成本的投入產出關系,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

  1、強化科技創新動力

  科技創新作為產業創新的源頭,是形成新的投入產出關系、打造新的發展范式的根本。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為代表的制造創新,以高性能纖維、生物材料為代表的材料創新,以智能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為代表的產品創新,都是技術變革驅動的系統性發展。當前創新呈現高度極化的特征。從實踐來看,從精細化工、材料研發、到裝備制造,越是傳統領域、越是底層技術,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明顯,超越難度越大。比如研發設計類軟件、仿真軟件的國產化率分別不足10%和5%。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就要把握前沿技術趨勢,強化基礎創新,聚集關鍵技術攻關;同時,要促進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的有效轉化。

  2、延展融合創新空間

  打破邊界,萬物可織。技術的創新、場景的延展正在加速產業邊界消融和資源要素的重新組合。從以合成生物學、現代育種為代表的生物經濟,到以醫用紡織品、休閑運動裝備為代表的大健康領域,再到以甲殼素纖維、海藻纖維開發為代表的海洋經濟,融合創新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趨勢,正在塑造著產業未來與未來產業。比如,巴貝集團開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模式的顛覆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蠶絲在食品保鮮、種子包衣、紡織涂層等領域創新也在創造更大價值;愉悅家紡成功用微米級材料編織出可置換人體主動脈人造血管,實現產業鏈條的延伸。行業要在融合創新和創新融合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價值創造。

  3、提升設計創新價值

  紡織服裝具有文化屬性,設計創新是其靈動所在。從材料設計、花型設計到產品設計,創意設計融合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將情感價值、美學價值和體驗價值轉化為產品價值與品牌價值,是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關鍵途徑。近年來,在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匯中,文化的系統性發掘、創造性轉化正成為時尚產業新的價值來源。行業要提升文化自信,深化文化的挖掘與轉化,激活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基因,以具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時代特征的設計,打造風格、形成價值。要推動時代的風物、自然的風貌與生活的風情創新融合,打造時尚產業與內容產業、文娛產業、旅游產業融融共生的發展生態。

  4、推動數字創新融合

  2021年數據要素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4.7%,數字經濟正推動著行業要素和資源更新、流程和場景再造。

  從生產方式看,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成為產業升級的新引擎。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快速擴大,2021年安裝量同比增長27%。機器人等正在塑造全新投入產出關系。

  從產業鏈接看,市場主體與商業場景精準連接,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高度統一,跨境電商、直播電商、興趣電商等新業態持續涌現。工業元宇宙實現虛實協同聯動,正在構建全沉浸式、全要素、全體驗的復雜數字工業生態。

  從創新范式看,數據密集型科研范式加速知識創造進程,DeepMind已破解超過2億種蛋白質結構,ChatGPT等生成式AI的涌現是今年最重要的科技故事之一。人工智能技術正逼近人類創造力的邊界,深刻改變創新創意方式。

  行業要以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轉型,重塑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5、構筑綠色創新未來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必然選擇。當前,要素資源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向綠色經濟聚集,產業結構加快綠色轉型,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的創新從源頭改變要素成本結構。煤化工和生物基材料的發展豐富了產業的原料供給;12月美國首次實現核聚變反應凈能量增益,帶來未來能源新的想象;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在風電、光伏、交通工具輕量化等領域的低碳正向作用正在逐步發揮。從生產工藝、制造模式到管理體系,產業系統性的綠色轉型正在重塑成本結構與競爭優勢。2021年全球廢舊紡織品回收價值上升至20.98億美元。碳排放管理成為ESG的重要內容,構成新的資產價值。行業要綜合理念與實踐、平衡現實與未來,加快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供應鏈是新形勢新變局中全球產業發展的核心議題。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是保障經濟平穩、供需平衡的重要支撐,是在新發展格局中構筑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當前,要素變化與體系變革相互交織,我們要把握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因素,適應變化,贏得主動。

  1、應對規則帶來的變化

  世界格局與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改變。大國博弈、地緣政治沖突,各國產業政策、貿易政策正在進入密集調整期。10月,美國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義為“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從“涉疆法案”到《國家安全戰略》,嚴重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合作。即將生效的《澳印經濟合作與貿易協定》,也將對我國棉紡織、毛紡織等產業鏈供應鏈帶來挑戰。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的發展帶來全球規則的重塑。截至2022年7月底,全球包含數字貿易的全面協定已達120個,涉及約70%的WTO成員。11月28日,歐盟通過的ESG新法《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要求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供應鏈等各個環節。12月18日,全球首個碳邊境稅CBAM正式批準,開征后將對歐盟供應鏈價值鏈上的相關方產生外溢壓力。我們要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應對規則調整。

  2、適應要素帶來的變化

  俄烏沖突發生以來,資源要素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不斷被強化。原料、能源成為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關鍵。數據顯示,歐洲紡織企業的能源成本占生產成本比例,已從5%升至25%左右。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供應鏈生產體系正在逐步向美國、亞洲轉移,如巴斯夫希望在2022~2026年將其全球投資額的15%用于北美。圍繞資源要素強化布局成為重要趨勢。作為制造大國、人口大國,我國對原油、棉花、羊毛、亞麻等初級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其中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不斷深化,煉化是重要的合作領域。未來,我們要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圍繞資源要素加強國際合作,不斷完善產業布局,增強資源整合能力。

  3、迎接實力帶來的變化

  當前,單一勞動力成本對于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影響在弱化,完備的產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創新應用生態成為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因素和發展韌性的重要來源。《2022年工業發展報告》研究顯示,制造業體系更完善的國家能夠比其他國家更好地應對經濟危機。2021年,發達國家FDI增長5170億美元,占到了全球FDI增量的72%。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紡織工業產能結構持續優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制造能力穩步提升,基礎創新與應用創新協同并進,行業科技創新已從“跟跑”進入了“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2021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65萬美元/人,要高于越南(3905美元/人)、印度(6688美元/人)等國家和地區,但僅為美國的14%、歐盟的20%、日本的18%。面向未來,要保障供應鏈的穩定,需要進一步強化行業的規模優勢和體系優勢,增強創新能力、高端制造能力以及基礎設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三)著力推進產業和區域協調發展

  生產力布局的調整是產業優化結構、整合資源、延展市場的重要途徑。新時期,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支撐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行業需要加快適應經濟發展空間結構的變化,主動融入區域調整的大勢,在產業發展和升級、承接和轉移中構筑新的發展優勢。

  1、在區域協同中推進產業轉移

  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支撐,國家正在加快推動長江黃河流域縱向協同發展。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上的高度互補、文化傳統與消費市場上的深度關聯、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上的協同一體,使得流域經濟成為了新時期產業跨域合作的重要場景。如四川與浙江兩省紡織行業已經形成了“浙江企業+四川市場”、“浙江資本+四川資源”、“浙江研發+四川制造”、“浙江產業鏈+四川要素”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并在政策上不斷強化協作。我們要在流域經濟的框架下,推動以大型企業、重大項目為牽引的跨區域轉移,以產業發展帶動中西部以及邊疆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群正成為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空間載體。隨著城市更新和功能定位的改變,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向周邊延伸,一批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優質產業資源也開始向周邊區域加速遷移。如海寧許村鎮在承接杭州服裝產業轉移過程中,服裝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廣州中大紡織加工制造業向清遠轉移,一個現代紡織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崛起。我們要在城市更新、產業更替的進程中加快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高端制造中心,形成全球影響力和引領力。

  2、在城鄉融合中發展產業集群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國家出臺一些列的政策措施,推動城鄉間產業的銜接與轉換。在政策引導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縣域農村的土地、勞動力、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等資源不斷被激活。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有1.62億農民工在縣城內就業,占到全國農民工總數的55%。擁有我國一半左右人口居住的縣域地區,正在形成產業未來發展的市場縱深。紡織產業集群是連接城鄉的關鍵節點,在構建工農互促、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關系中具有特殊作用。2021年底,中國紡聯211個試點產業集群的紡織工業產值達3.77萬億元,就業超700萬人,企業總數超過25萬戶,為地方穩增長、保民生、穩就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產業集群的發展,對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具有戰略價值。從現階段的集群發展看,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等東部五省的集群數量占到了行業的70%。未來,行業工作要向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進一步延展,以民生產業服務民生改善,推動共同富裕、邊疆穩定。

  四、凝心聚力,求真務實,做好2023年行業服務工作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中國紡聯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紡織全行業的首要政治任務來落實。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將行業的認識和行動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明年經濟工作部署和要求上來。充分認識明年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行業工作的全局觀,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推動行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一)以改善預期為切入點,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我們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行業引導工作。

  1、察實情,把握時機

  面對千頭萬緒,要將行業調研和統計分析作為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決策依據。要擴大調研范圍與深度,既要摸清發展難處,也要尋找發展機遇。針對行業當前面臨的共性問題、基礎問題、關鍵問題,常態化、多樣化組織開展企業、集群和市場調研行動,實地掌握行業發展情況,及時了解企業訴求與痛點。探索用數據驅動服務與創新,做好統計工作,深化數據價值挖掘和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增強對行業與形勢發展的研判,科學引導行業發展。以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案議案工作、政府部門運行分析和政策建議等為重要工作抓手,為政府、企業、社會了解行業提供支持。

  2、強研究,理清方向

  不斷提升研究的系統性與引領性,把實踐實效作為檢驗各項研究成果的標準。統籌當前形勢與長遠發展,面向未來開展戰略研究。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研究發布《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綱要(2022-2035年)》和配套文件。從全局高度繪制產業藍圖,為行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提供指引。統籌政策熱點與產業重點,立足發展實際開展專題研究,與國資委、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相關部委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保持高效溝通。以項目為載體,圍繞科技創新、貿易形勢、消費引領、工業文化、綠色發展、集群發展等重點領域,持續開展系統化研究,為相關產業政策制定與出臺提供有力支撐。

  3、廣宣傳,營造氛圍

  做好行業宣傳工作,推動社會對紡織的再認識、推動世界對中國紡織的再認識。多形式展現行業應對外部挑戰的創新實踐,多渠道展現行業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價值貢獻。講好行業故事,讓科技、時尚、綠色的紡織更加深入人心,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國紡織的責任擔當。引導預期、提振信心,努力營造更加友好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讓企業敢闖、敢干、敢首創。

  (二)以穩中有進為總基調,鞏固產業發展基本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們要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順利渡過流行期,確保平穩轉段和產業健康發展。

  1、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積極應對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努力消化和緩解原料等要素價格波動與供應問題。鼓勵棉紡企業深入參與國際分工與布局,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鞏固制造環節的核心地位,增強生產保障能力,防止產業空心化。充分發揮產業的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在關系供應鏈安全的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筑底板,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和做大做強,加快培育“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不斷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效益。優化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完善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深化產融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做好行業推薦,積極引導優質要素資源向企業集聚。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3、深化企業社會責任和就業服務

  加強與有關部門協作,推動完善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發布和對接服務。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開展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產業用工需求和職業技能培訓有效銜接,破解企業用工難題。積極改善工作環境,提升員工待遇,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升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推動人才資源與產業升級間形成正反饋。

  (三)以擴大內需為首要任務,打造產業發展的新循環

  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

  1、打造供給需求間的新循環

  把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推動增加高品質產品供給。順應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品質提升為核心推進產品創新,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引導行業形成綠色消費、體驗消費和服務消費風尚。以產業用紡織品為重點,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拓展紡織產品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工具、土工建筑、航空航天、安全防護和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應用。鼓勵企業加大數字經濟、技術改造、產業轉移相關領域的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要把失去的時間趕回來,升級展會、博覽會、時裝周等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推動商品和要素循環。豐富消費場景,推進行業企業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規范發展。深耕縣域、農村等下沉市場,挖掘消費新空間。

  2、打造國內國際間的新循環

  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化產能合作,改善進出口結構,推進產業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傳統優勢,開拓新興市場,打造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格局。促進商品、人力等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整合原料、裝備、技術、品牌等優質國際資源。組織企業走向國際,推動產業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承擔保出口、保外匯的歷史重任。推進行業標準與國際并軌,促進內外貿一體化。

  (四)以守正創新為方向,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要素協同、提質增效,扎實推進現代紡織產業體系建設。

  1、聚焦創新與轉化,提升內生動力

  堅持把產業發展建立在科技支撐之上。注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圍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制品、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著力補短鍛長,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增長新引擎。統籌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打造“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充分發揮創新平臺、創新聯盟的作用,推動產學研協作。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提高創新質量和成果轉化效率。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合作。

  2、聚焦智能與綠色,推動體系升級

  圍繞“數字三品”,全面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工業互聯網等設施建設,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引導元宇宙等在行業的落地應用與創新實踐。推進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支持平臺企業在優化資源配置、服務行業中小企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落實雙碳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優勢,加快發展綠色制造新模式,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行業可持續發展,不斷豐富管理和計量的工具、方法。

  3、聚焦設計與品牌,豐富價值內涵

  將文化自信轉化為產業的軟實力、巧實力。深化當代生活方式研究,引領時尚流行趨勢。以紡織非遺為切入點,強化文化挖掘與價值轉化,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色彩、圖案、面料及終端產品開發。強化工業設計平臺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聚焦“大師、大牌、大事”,推動中國國際時裝周等平臺發展。強化各細分領域設計師、時尚大師、大工匠的培養塑造。加快品牌培育與推廣,開展品牌價值評價研究。

  (五)以產業布局為重點,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一項戰略部署。行業需要在新的區域格局中謀劃布局,加強產業轉型升級與區域發展戰略的聯動。

  1、持續推動產業集群建設

  引導各類要素向集群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以產業振興服務鄉村振興,充分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聚焦縣域經濟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培養選樹新的紡織產業集群,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充分挖掘貴州、廣西、新疆等邊疆民族地區的民族資源、非遺資源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集群發展的同時,也要強化與新材料、數字經濟、大健康等領域的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構筑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具引領力的新型產業集群。

  2、引導產業科學有序轉移

  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圍繞流域經濟,搭建產業互動平臺,引導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高起點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圍繞城市群生態布局行業活動,引導優質產業資源要素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圈加速轉移,以產業發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聯動發展,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引導行業更好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充分用好共建“一帶一路”、RCEP協定等協議帶來的戰略機遇,強化與東盟、非洲、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與商貿合作。

  時代如炬,信念如磐;春秋作筆,經緯是圖。讓我們乘時代長風破萬里浪,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始終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開好局、起好步,以沉毅之行、卓越之見、慷慨之節、質實之心,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再添錦繡。

 

聲明:凡于本網文章前標有“CTEI網訊”之文章即表示為本網原創、編譯、第一信息源、第一媒體合作方等,如需轉載請務必標注文章來源自“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www.ctei.cn”,本網保留法律權利。
相關文章
 
  更多>
  更多>
11_副本.jpg
共謀良策,共話發展!
08.jpg
開局之年 第十七屆中
000.jpg
綠色低碳為這些榜樣點
sy.png
晨光紫 生命之愈
sy.png
第二十六屆巴黎展啟幕
20230118CTEI新春賀圖.jpg
祝業界同仁兔年新春快

合作媒體:《紡織服裝周刊》 《家紡時代》 《中國紡織》 《中國經濟網》

©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京ICP備11016217號-29

業務咨詢: ctei@cntac.org.cn

甘肃快三